当前位置:首页 > 三角洲行动卡盟 > 正文

雷霆万钧,重塑战场,深度剖析三角洲行动如何颠覆传统军事战术规则,三角洲行动如何改写战场规则?深度剖析其军事战术,三角洲行动游戏

摘要: 在人类战争史的漫长画卷中,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行动,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不仅在当时激起千层浪,其产生的涟漪更深远地改变了后续战...

在人类战争史的漫长画卷中,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行动,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,不仅在当时激起千层浪,其产生的涟漪更深远地改变了后续战争的形态与规则,1991年的海湾战争,以其高科技、非接触、压倒性制空的“沙漠风暴”行动,被公认为是一场现代战争对传统战争的“降维打击”,而在这场大战的开幕阶段,一场规模不大却至关重要的军事行动——“三角洲行动”(Operation Desert Sabre 的地面装甲突击部分,常被与空中战役“沙漠风暴”并列,有时亦被特定单位如三角洲部队的行动所泛指,本文取其广义,即指代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地面主力率先发起的、决定性的左勾拳装甲突击行动),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、纵深和战术思想,彻底改写了地面战的规则手册,宣告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巅峰与终结,并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,本文将从战术设计、兵力运用、情报保障、后勤支持及心理效应等多个维度,深度剖析“三角洲行动”是如何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方式,重新定义了现代战场的游戏规则。

雷霆万钧,重塑战场,深度剖析三角洲行动如何颠覆传统军事战术规则,三角洲行动如何改写战场规则?深度剖析其军事战术,三角洲行动游戏

一、 超越线性:纵深机动与“左勾拳”的战略欺骗

传统的地面战,尤其是二战和冷战时期的欧洲大陆预设战场模型,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战线(Front Line)的线性推挤游戏,双方沿着漫长的战线部署重兵,通过惨烈的消耗战和有限的战术突破(Schwerpunkt)来寻求胜利,其核心是火力的集中与人员的消耗。

“三角洲行动”的核心战术思想,彻底摒弃了这种线性思维,以美军第7军和第18空降军为主力的攻击集团,并未选择在科威特边境伊军重兵布防、工事林立的正面进行强攻,相反,他们实施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侧翼迂回之一——著名的“左勾拳”(Left Hook),部队大规模西调,从沙伊边境未被设防的沙漠地带急速北进,直插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侧后,旨在切断伊军在科威特战区的战略退路,并将其主力部队合围歼灭。

这一战术行动改写的规则在于:

1、战场无边界化:它打破了“战线”的物理和心理限制,战场不再是清晰的条带状,而是变成一个广阔的、无连续正面的区域,胜利不再取决于摧毁敌方的第一道防线,而是取决于能否更快、更深入地穿透敌人的战略纵深,打击其指挥系统、后勤枢纽和预备队等重心(Centers of Gravity)。

2、速度取代数量成为新王道:传统的突破需要数倍于敌的兵力和数天的火力准备,而“左勾拳”依靠装甲部队极高的推进速度(日进上百公里),在伊军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就已完成战役布势,速度成为一种强大的武器,它使敌人的决策循环(OODA Loop)完全跟不上节奏,从而陷入瘫痪。

3、战略欺骗的价值最大化:为配合“左勾拳”,多国部队在科威特沿海和正面战线实施了大规模的佯动和欺骗(如两栖登陆准备、正面部队的频繁调动与侦察),成功使萨达姆坚信主攻方向将在科威特南部和海上,这种多层次、全频谱的战略欺骗,成为后续军事行动的标准前置程序。

二、 力量倍增器:制信息权与空中力量的战术融合

“三角洲行动”并非一次孤立的装甲突击,它的成功,建立在“沙漠风暴”空中战役已持续38天并取得压倒性成果的基础之上,这体现了另一种规则的改写:地面战的胜负,在空中和电磁频谱中就已决定了七八分

1、制信息权是首要前提:行动开始前,伊军的侦察、通信、指挥系统已被彻底摧毁或压制,美军通过卫星、侦察机、无人机(如“先锋”无人机)、电子侦听等手段,对伊军的部署、动向乃至指挥官的意图了如指掌,而伊军则变成了“瞎子”和“聋子”,对美军主力的西调和大规模机动几乎一无所知,这种单向透明的战场环境,是“左勾拳”得以成功实施的最重要保障,从此,“信息战”(Infowar)不再是一个辅助概念,而是所有军事行动的核心和基石。

2、空中力量的角色转变:在空中战役中,空中力量已不是传统的“飞行炮兵”,而是承担了战略打击(摧毁指挥中心、电力系统)、战役遮断(摧毁桥梁、铁路、补给车队)和夺取制空权的多重任务,在“三角洲行动”地面战开始后,近距离空中支援(CAS)与地面部队的协同达到了新的高度,A-10“疣猪”攻击机和AH-64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组成的“死亡编队”,在地面部队前方和侧翼开辟通道,精确打击伊军的坦克、炮兵和坚固据点,极大地降低了地面部队的推进阻力和伤亡,这种“空中地面一体战”(AirLand Battle)理论的成功实践,标志着空中力量与地面力量的关系从“支援”变成了“融合”,空中优势直接转化为地面优势。

三、 精兵利器:技术代差下的非对称打击

“三角洲行动”是一场典型的技术代差碾压,以M1A1“艾布拉姆斯”主战坦克、M2/M3“布莱德雷”步兵战车、AH-64“阿帕奇”直升机等为代表的美军装备,在观测系统(热成像仪)、火力(贫铀穿甲弹)、防护和机动性上,对伊军的T-72坦克形成了“代差”优势。

规则的改写体现在:

1、视距外猎杀成为常态:美军坦克凭借先进的热成像仪,能在夜间和沙尘暴天气中清晰发现目标,并在伊军T-72的有效射程之外(常超出2000米)率先开火,许多伊军坦克在被摧毁前,甚至从未发现对手的存在,战斗变成了单方面的“猎杀”,传统的坦克对决模式被彻底颠覆。

2、体系对抗取代平台对抗:伊军失败的根源并非士兵不勇敢或坦克数量不足,而是其整个军事体系(C3I:指挥、控制、通信与情报)的崩溃,美军单个平台的强大,是其背后庞大、高效、技术先进的作战体系支撑的结果,未来的战争,不再是武器对武器、师对师的较量,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,一个薄弱环节就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。

四、 后勤革命:可持续的闪电战

闪电战(Blitzkrieg)并非美军首创,但传统的闪电战对后勤补给线的依赖极高,且极易因补给中断而失去锐气。“三角洲行动”的纵深机动速度之所以能持续,得益于一场静默的后勤革命。

1、数字化后勤与“即时补给”:美军运用初步的信息化管理,更精准地预测部队消耗,并通过强大的战略/战术空运、卡车运输队,建立了跨越沙漠的“钢铁生命线”,大规模的物资预置和高效的分配系统,确保了攻击箭头始终能获得燃油、弹药和备件,这改写了“突击距离受限于后勤半径”的传统规则,使得高速度、大纵深的机动作战可以持续进行。

2、机动后勤部队:后勤单位本身也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防御能力,能紧随一线部队前进,建立前进补给基地(ASP),大大缩短了补给距离,提高了效率。

五、 心理与意志的崩溃:震慑效应的终极应用

“三角洲行动”的最终结果,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心理上的彻底征服,多国部队以极小伤亡(仅百余人阵亡)的代价,摧毁或重创了伊军40多个师,俘虏数万人。

其改写的心理战规则在于:

1、震慑(Shock and Awe):整个行动通过无可匹敌的技术优势、难以置信的推进速度和毁灭性的打击效果,对伊军从最高统帅到普通士兵的意志造成了“震慑”,他们意识到抵抗是徒劳的,从而成建制地放弃阵地、投降,战争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消灭敌人的军队,更是摧毁其抵抗意志。

2、舆论战的先声:全球媒体对“左勾拳”行动和“死亡公路”的报道,极大地影响了全球舆论,塑造了美军“高科技、低伤亡、正义之师”的形象,这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范式,即军事行动必须与舆论战、心理战紧密配合。

“三角洲行动”作为一场经典的战役级机动行动,其意义远超出战术层面,它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地解剖并重构了现代战争的基因,它宣告了:

线性消耗战的终结,纵深机动作战的兴起。

制信息权取代地形优势,成为战场的第一制高点。

技术代差和体系优势成为决定胜负的主导因素。

空中力量与地面力量深度融合,形成不可分割的战斗体系。

后勤保障从辅助角色升级为核心作战能力。

心理效应与物理摧毁同等重要。

它为此后三十年美军主导的军事变革(RMA)提供了完美的实战注脚,并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军思想,尽管在今天,随着无人机、人工智能、网络战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,战争形态仍在急速演变,但“三角洲行动”所奠定的——基于信息优势、追求速度与纵深、注重体系融合、力求首战决胜的核心战术思想,依然是现代联合战役指挥官的必修课,并继续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被不断诠释和升华,它是一座永恒的里程碑,标志着战争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规则时代。